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各科目变化来看,一是可以发现央行缩表主要发生在降准后,表明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二是可以发现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表示,债市长短端情绪分化,中短端品种波动幅度大于长端。美国CPI超预期走强,早盘债市开盘情绪较弱。上午由于资金面宽松,叠加权益市场走弱,长端品种小幅下行。临近尾盘资金面再度收紧,中短端品种多数上行超1bp。下午3年期国开债(浮息债)一级招标中标利率发在1.6847%。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的通知》,对于贷款购买住房的居民家庭,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15%。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货币当局总资产为44.1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431亿元,规模收缩引发市场关注。对此,多位专家认为,央行“缩表”主要由于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2025年,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取向不变,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现阶段,我国央行缩表和扩表与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央行实现目标时,会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4年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收缩,全年总资产规模从45.69万亿元下降至44.05万亿元,累计减少约1.65万亿元。这一数据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央行缩表常会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紧缩的担忧”,有专家解释。不过,在多位受 ...
一是可以发现央行缩表主要发生在降准后,表明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二是可以发现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央行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变化的统计报表,一直以来广为市场关注。如何看待央行缩表1.65万亿?央行缩表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
央行发布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1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779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995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0%,均与前次持平。1月24日,中国人民 ...
从往年来看,春节后市场流动性通常会表现相对宽松,但今年节后资金面仍然整体偏紧。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缴税高峰、MLF到期等因素引发流动性紧平衡,未来央行仍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华福固收研究分析师徐亮指出,预计2月地方债发行规模为10078亿元,截至2月16日预计累计发行仅3015亿元,月底两周供给压力可能加大。同时当前银行净融出规模达到低点,开门红结束后需要继续观察节后资金回表情况。
新一期财联社“C50风向指数”结果显示,资金面在春节后转松概率偏大,但宽松程度和幅度如何有待观察。在17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8家认为节后资金面或边际转松,9家认为短期内会维持平稳偏紧格局,预计流动性缺口在936亿至5000亿元。公开市场方面,伴随1月降准落空,考虑外汇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市场机构普遍预计,货币总量政策的放松可能会与其他政策的落地配合,因此2月降准、降息操作窗口期或延后。
02/05 19:30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由国内排名居前的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组成。 来自北京 极贵的资金。1月中旬之后,资金面持续高压,R001、R007加权利率一度达到4%附近,日内波动高达10%。资金高度紧张的背后,一是特殊时期资金缺口加大;二是同业存款自律新规使得非银存款流失约3万亿,银行负债端不稳;三是在银行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央行对冲方式偏谨慎,市场预期的降准、MLF降息均落空。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