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变,也有不变。在佛山西站,张女士踏上返乡路,一束粉色的百合花被小心翼翼地放在行李的最顶部。因为妈妈喜欢花,所以她带上一束自己工作地的鲜花,跨越千里送给妈妈。家,是中国人心底最温暖的牵挂。每到过年的时候,即便“一票难求”,即便山高水远,也要奔赴家;只要能和家人一起,心灵就能被抚慰,积蓄的情感就能得到释放。所以,无论行李箱是多是少,礼物是轻是重,那份对亲情的眷恋没有变,对团圆的守望没有变,对美好的向 ...
不久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研究印证了这一点,国产大米确实越来越好吃。2009年至2023年间,我国稻米的全国平均食味评分值从74.9分稳步提升至80.3分。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理念、实践和巨大成就,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在全球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正引领“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探索更加公平、可持续、包容的发展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伟大实践和深远影响必将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连日来,“女婿”成了热搜榜的常客。从“女婿每年春节都找老丈人告状”,到“女婿回娘家哭着给丈母娘告状”,从“大年初二女婿又开始汗流浃背了”,到“女婿回老丈人家的统一行为”……一些自媒体似乎嫌热度还不够滚烫,甚至拉上了演员沈腾助攻,“沈腾凭什么演马丽女婿?” ...
乙巳蛇年至,全球年味浓。春节,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国界,让中国与世界“年”在一起。在旅游市场涌动的热潮中,在全球多地点亮的“中国红”里,在年味十足的消费场景中,中国与世界同享节日喜庆,共享发展机遇。通过春节这一窗口,世界看到了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春节”申遗成功,蛇年春节翩然而至。举目海内外,天涯共此时,文化含量爆棚的各类庆祝活动在世界各地上演。从曾经中国人的岁首祈福、团圆佳期,演化为如今的全球性文化盛事,春节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以及各国人民对和平、和谐、美好生活的 ...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扶残助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和《“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中针对文化传播无障碍都有明文规定,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乡 ...
“满眼东方潮,盛世舞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英歌舞,也在今年总台春晚亮相。鼓槌翻飞,气势如虹,舞蹈演员们跳起“中华战舞”,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与以往的表演形式不同,这次英歌舞创新融合了歌曲演唱,为了更好地呈现英歌舞,团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训练。也正因如此,《潮起舞英歌》尽显中华民族自信昂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过好春节,年味很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故事里,与人民群众一起观年俗、品年味,是格外温馨的章节。 河南许昌有个“年味制造村”,专门制作社火道具,至今已有100多年。在村子里转转,找到了答案:传承讲究原汁原味,舞扇、盔头等400多种道具制作 ...
回顾以往,人们难以忘怀的是站在拥挤车厢里上演“金鸡独立”,是一趟趟换车的反复折腾,是“哐当”“哐当”的声响让人难以入眠。审视当前,人们感受到的是带上宠物、开着私家车说走就走的畅快便捷,是老中青幼全体出游、聚餐、娱乐的团圆美满,是吃穿用度更加丰富、绿色低碳更为流行的惬意舒适。眺望未来,路有千万条,越走越称心,这是发展积累下的信心,也是人们享受发展成果而收获的舒心。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于2024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