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车夫》是一首胡适创作的白话诗,诗中以乘客和车夫简洁而不无曲折的对话形式反映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的凄苦心境和悲惨生活。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18年1月15日的 《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此诗后来收入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 《尝试集》中。
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车商有20多家,有车1200辆,车夫自置车约600-700辆。人力车夫(包括季节性的)大约3000多人。解放前夕,全城有人力车公司和车行达30多家,黄包车数达1300多辆,黄包车商团体有人力车租赁同业公会,黄包车工人组织有人力车职业工会。
2020年11月5日 · 从日本引进我国之后,因初仅在京、津、沪等大城市租给车夫包拉,故又有“包车”之名。人力车在日本发明后,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传入了中国,也就随之产生了人力车夫。 这篇文章,以成都人力车夫的生活境况为例加以分析。
这是三位著名作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他们写作的视角不同,故事情节不同,篇幅长短也相距甚远,但他们对劳苦大众都有深厚、真挚的感情;笔下的主人公均为勤劳淳朴善良、挣扎于社会底层的苦力。
2021年2月3日 · 因为人力车起源于日本,所以许多人干脆把拉人力车的车夫们谑称为“跑东洋”。 人力车是清朝光绪年间传入中国的,陈列在颐和园内的慈禧太后曾坐过的铁皮车,就是中国最早的一辆人力车。
2019年7月5日 · 北京人力车的快速增加使依靠拉人力车为生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当时北京成年男子每九个人中必有一人为人力车夫,三人之中必依一人力车为生活(卞默声:《北京人力车夫生活之研究》,《上海总商会月报》,1926年,第6卷第10期)。
2021年8月16日 · 相信大家都看过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里面讲述的是北平城中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据说,1936年,老舍先生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
2021年6月25日 · 直到进入民国时期后,黄包车已经风靡各大都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在小县城则很少。据实业部调查,截至1934年,北京有40500辆人力车,80000名人力车夫,天津有60200辆人力车,120000名人力车夫。这不仅是一个壮观的数字,更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2023年11月4日 · 由于人力车从日本传入,拉车人也叫做“跑东洋”。 民国的人力车夫,日行二三百里,速度与马车相媲美,被学者黄遵宪连连称赞,赞扬人力车的诞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在民国时候,汽车没有普及之前,人力车迎来了广阔的市场黄金发展期。
2024年10月9日 · 尽管人力车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但车夫必须熟悉城市的道路和捷径,才能快速将乘客送达目的地,避免浪费时间。 尤其在繁忙的城市街道上,熟练的车夫总能找到最快的路线。